Thursday, May 24, 2007

梵悟







釋迦牟尼降生人間的真相是甚麼?佛陀是一代聖哲與覺者。他有如中國的孔子,是人間正法的導師。他放棄了可以享有的權勢、地位與財富,為追求覺悟之道而出家。在成道之後的四十五年中,他身著壞色之衣、手持乞食之缽,赤足徒步,千里遠行、席不暇暖、遊行傳道。在當時諸國林立的印度社會中,上至國王,中至工商人士,下至賤民奴隸,不分種族階級,都是他宣道教化的對象。佛陀是人間的覺者與智者,所以佛陀是人而不是神,他也是父母所生之身,生於人間、長於人間,在人間成佛。幾乎所有的宗教都以神與天為超越於人,因此有著祭祀天與敬拜神的信仰與宗教儀式。唯獨佛教認為,人是超越神與天,而人間更是天神所嚮往的再生之處。因為只有人能依著慚愧、智慧與堅忍,以達成解脫的自由。

所以,佛陀強調「佛出人間」,「人身難得」。在佛陀住世的時候,天與神都是來皈依、護持佛法的,這就是為甚麼佛陀又被尊稱為「人天導師」。佛陀並沒有如有些經典所渲染的那樣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、無所不在。

他也從未宣稱自己有著「金剛不壞之身」。佛陀的色身也是四大所成,有飲食、會生病、腹瀉、背痛、受傷,會疲累、需要睡眠休息……終究病逝。晚年的佛陀,由於身體的老化、衰弱,和平常人一般,受著病痛的折磨。但是,所不同於一般人的,佛陀因為已斷盡一切煩惱,因此,內心不會為身體的病痛所苦。

佛陀於涅槃前,對服侍他多年的弟子阿難,形容自己的身體,年事已老,壽命將盡,有如老朽破敗的車子,行走八十年,即使修理,也只能勉強行走了,偉大的聖哲——佛陀亦不例外於生命必經,生、老、病、死過程的真理.

佛陀晚年的境遇,並不順遂。他的堂弟提婆達多公開叛逆。他的祖國釋迦族為毗琉璃王滅亡。他出家前的獨子羅侯羅、他的姨母大愛道比丘尼及他的兩位大弟子——舍利弗與目犍連,在他之前,相繼逝世。遭遇這許多不幸,佛陀並未因此而落寞難過,更教導弟子們

「一切因緣生的法、現起的法、無常的法、有為敗壞的法,豈能不壞?想要令它不敗壞,是不可能的!一切所愛念的種種事物與適意的境界,終將消滅,不能永久保有。即使佛陀自己也將不久於世。所以,應當以自己為洲渚,依靠自己,以法為洲渚,依靠法,不可依靠他人。」

  佛陀的一生從未賜福於人,也沒有超度亡靈。他只是告誡弟子們,各人未來的吉凶禍福,是由各人現生的行為所決定,而不是依靠著祈禱、祭祀、咒術與卜問吉凶所可改變。因此,他要弟子們,依循正法的軌則,努力的去惡行善、修身、修戒、修心、修慧,最後才能達到煩惱止息、無熱無惱、清涼究竟的解脫境界。

  由於佛陀被後代弟子天化與神化,連帶使佛教衍變為神佛不分的宗教。尤其在號稱是大乘佛教的中國,晚唐迄今,佛教除了成為名人哲士空談哲理的「玄談佛教」之外;或者成為趨向山林靜修的「山林佛教」;或是成為消極避世,不重視今生今世,只重來世、死後的「來生佛教」;或者成為強調神通、感應、加持、炫惑神秘、崇拜權威的「神祕佛教」;在民間成為與民俗宗教合流的「神教」,所以給人的印象只是燒香、膜拜、求福報、求庇佑、求壽、求子、求財、求官,或是在葬儀中超度、薦亡、誦經、禮懺,為死人服務的宗教,使佛陀的正法變了質,而與佛陀要人依他所証悟的真理——正法,來求智慧、求解脫、利益眾生的「人間佛教」的精神,完全背道而馳了。無怪乎,民國初年的太虛大師,稱中國佛教是「大乘教理,小乘行的佛教。」

  釋尊告訴我們:「我今亦是人數」,佛陀是人,有七情六慾,也有優點與缺點。他只是覺察出自己的缺點,將它改掉,而將優點發揮到極致而已。他不但淨化自我身心,更教育眾生如何止惡、行善、清淨心,所以成佛不是別的,只要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了,就稱為佛。釋尊還告訴我們:「諸佛世尊,皆出人間,非由天而得也」(《增一阿含》〈等見品〉)。不但釋迦牟尼佛是這樣,過去、未來諸佛,皆是如此。所以佛陀不像其他宗教的教主,宣稱自己是天上的天神,或者是神的使者、神的兒子,身負欽命要來拯救我們;釋迦牟尼開示我們,如何由縛地凡夫,修道出離煩惱羅網與生死漩流。我們只要循著佛走過的足跡,一步一步前進,漸漸擺脫煩惱的纏縛,也定能達到與佛平等的境地。■

源自 : 梵悟
引延閱讀 : 拙劍園~失去自覺の悲劇